to top

虞睿博

巴黎第一大學·先賢祠-索邦大學(巴黎)
索邦藝術史與考古學院
東方與地中海研究所

論文題目

蒙古時期(13-14世紀)的紡織品與皇權:生產,流通,應用及社會功能

本文研究對象是 13 至 14 世紀深受蒙古統治者喜愛的織金錦。這種紡織品採用雙經軸特結經紡織技術,在蒙古帝國被大規模織造和應用,並且流入中世紀的歐洲。它在歐洲被稱為「韃靼織物」(Panni Tartarici);在中東,這種織金錦通常被稱為“Nasīj”;而中文史料採用了織金錦的阿拉伯語名稱的中文轉寫“納石失”。極盡奢華的織金錦與其起源的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內在關聯。從功能上看,織金錦被大量應用於蒙古統治者的服飾,同時期的中國繪畫和波斯細密畫中的圖像皆可佐證;《元史》中提到的蒙古貴族在宮廷宴會上所穿的一色服——質孫服,也大多採用這種織物。紡織品一直以來都被遊牧民族視為建築和家具的構成元素,因此,織金錦大量被應用在蒙古宮廷的室內裝飾,它也被用來製作華麗的帳篷。織金錦也被蒙古統治階層應用於軍事、宗教和喪葬領域。此外,織金錦也流入中世紀歐洲且在基督教會以及歐洲王室宮廷中被重新剪裁使用。基督教會寶庫中的若干件禮拜法衣,即是用蒙古帝國的織金錦製成的;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早期的歐洲繪畫中也有表現這種織物。織金錦深受歐洲上層的喜愛,說明其可能作為外交禮物或作為跨歐亞貿易商品流入歐洲。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在蒙古帝國社會政治背景下,這一紡織品生產、流通和使用情況。織金錦的大規模生產得益於蒙古帝國的官僚體制,統治者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帝國境內的資源。蒙古精英消費這種奢侈紡織品的不同方式與他們的文化認同有關,因為蒙古人一方面延續了游牧民族的傳統,另一方面也吸納了中國和伊朗等文化圈的定居生活方式。織金錦上的特定圖案、裝飾和工藝在皇權體系的背景下也成為使用者身份的重要符號。本研究將實物史料與文獻史料和同時代的圖像資料相結合;跨文化的藝術史研究方法亦可被用以探討織金錦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在蒙古帝國的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中,統治階層接納和吸收了來自不同被征服文化圈(中國、波斯和伊斯蘭)的傳統習俗,這是對於蒙古貴族階層的文化身份的重新塑造。統治者出於改變或提高社會地位的目的而大規模消費織金錦,也可能與這種文化認同緊密相關。

聖阿爾德貢德祭披,現藏於法國莫伯日聖皮埃爾 · 聖保羅教堂
織物:對鷹紋織金錦,雙經軸特結經技法;
原產於中國北方,十三世紀上半葉(大蒙古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