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本文研究对象是 13 至 14 世纪深受蒙古统治者喜爱的织金锦。这种纺织品采用双经轴特结经纺织技术,在蒙古帝国被大规模织造和应用,并且流入中世纪的欧洲。它在欧洲被称为「鞑靼织物」(Panni Tartarici);在中东,这种织金锦通常被称为“Nasīj”;而中文史料采用了织金锦的阿拉伯语名称的中文转写“纳石失”。极尽奢华的织金锦与其起源的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内在关联。从功能上看,织金锦被大量应用于蒙古统治者的服饰,同时期的中国绘画和波斯细密画中的图像皆可佐证;《元史》中提到的蒙古贵族在宫廷宴会上所穿的一色服——质孙服,也大多采用这种织物。纺织品一直以来都被游牧民族视为建筑和家具的构成元素,因此,织金锦大量被应用在蒙古宫廷的室内装饰,它也被用来制作华丽的帐篷。织金锦也被蒙古统治阶层应用于军事、宗教和丧葬领域。此外,织金锦也流入中世纪欧洲且在基督教会以及欧洲王室宫廷中被重新剪裁使用。基督教会宝库中的若干件礼拜法衣,即是用蒙古帝国的织金锦制成的;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欧洲绘画中也有表现这种织物。织金锦深受欧洲上层的喜爱,说明其可能作为外交礼物或作为跨欧亚贸易商品流入欧洲。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在蒙古帝国社会政治背景下,这一纺织品生产、流通和使用情况。织金锦的大规模生产得益于蒙古帝国的官僚体制,统治者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帝国境内的资源。蒙古精英消费这种奢侈纺织品的不同方式与他们的文化认同有关,因为蒙古人一方面延续了游牧民族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吸纳了中国和伊朗等文化圈的定居生活方式。织金锦上的特定图案、装饰和工艺在皇权体系的背景下也成为使用者身份的重要符号。本研究将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和同时代的图像资料相结合;跨文化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亦可被用以探讨织金锦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蒙古帝国的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中,统治阶层接纳和吸收了来自不同被征服文化圈(中国、波斯和伊斯兰)的传统习俗,这是对于蒙古贵族阶层的文化身份的重新塑造。统治者出于改变或提高社会地位的目的而大规模消费织金锦,也可能与这种文化认同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