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題目
會昌五年(845年),白居易於洛陽家中舉辦「尚齒會 」,與高年不仕者宴集,是為後世耆老會之濫觴,由此產生的《九老圖》也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畫題,在歷代的流傳摹繪中不斷生成新的圖像模式與知識概念,圖像的意涵也隨著時代語境的變化不斷改易。
同時,由「九老會 」所開創的耆老雅會範式也不斷被後來文人所效仿,並生成新的事件、文本與圖像。這些圖像所再現的對象不再是香山九老,而是來自於各個時代的耆老會「模仿秀 」,如北宋的《睢陽五老圖》《耆英會圖》,明代的《杏園雅集圖》《峴山逸老圖》,清代的《婁東十老圖》等。這些具有相似「基因 」的耆老會圖像,借由圖式的挪用與題詠文本的書寫,在歷史中彼此呼應、共鳴、交融混雜,構建起一個包含了圖像、文學與歷史的複雜系統,一同影響著關於「耆老會 」的文化意涵。在這個接續相承的過程中,舊的傳統持續被提及,新的範式也在不斷確立,只有清晰梳理個中關聯,圖像背後真實的文化意涵與政治隱意才能夠得以呈現。
因此,本文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對這一圖像系統的複雜生成過程加以揭示:以「 九老會 」與「九老圖 」為主線,探究這一概念是如何形成並成為典範的?又是如何被歷史中的不同群體不斷效仿、重新改造並借以塑造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