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題目
清宮藝術審美給人的印象通常是華麗、繁復又形式主義的,這些雷同的圖像往往被認為併無太高的品位。然而,在這些模式化的作品背後,卻隱藏了最後一個專制王朝的視覺密碼。清宮藝術品的制作正暗合雷德侯提出中國藝術的「模件體繫」,這個體繫有助於造出對應等級制之層次的產品,擴大體繫參與者的圈子,但是這種體繫「註定會削減物品制造者、所有者與使用者的個人自由」。本文併非為清宮藝術審美的這種模式性辯護,而是希望通過對制度的探究深入了解這種藝術審美出現的原因及其傳導作用。和清代政治一樣,清宮藝術的品味也如同毛細管,通過帝國的制度運作,以極為細膩的方式滲透到全國各地,這種傳導作用當然不僅只局限於宮廷內,而是對域內還是域外都有雙嚮影響。因此清宮藝術的審美問題,就不再僅限於宮廷一隅,而是一個時代審美的大問題。
另外,從美術史的角度來說,清代宮廷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創作環境,滿、漢、蒙、回、藏等民族及西方國家的畫家和工匠同時存在,勢必在藝術創作上呈現出多元交融的狀態;宮廷又與地方的工作室(民間作坊)有密切的聯繫,這些互動關繫都值得考察拓展。
本文意圖把清宮藝術的審美問題集中在最典型的繪畫問題上,清代宮廷繪畫風格的成因,除了外來因素以外,多民族文化元素的交融、宮廷與地方的互動因素、不同媒介的相互影響等問題都還未有繫統性的總結。筆者將在此基礎上,從制度史角度切入,對清宮繪畫制度進行系統性梳理,並討論清代宮廷藝術生產的運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