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清宫艺术审美给人的印象通常是华丽、繁复又形式主义的,这些雷同的图像往往被认为并无太高的品位。然而,在这些模式化的作品背后,却隐藏了最后一个专制王朝的视觉密码。清宫艺术品的制作正暗合雷德侯提出中国艺术的「模件体系」,这个体系有助于造出对应等级制之层次的产品,扩大体系参与者的圈子,但是这种体系「注定会削减物品制造者、所有者与使用者的个人自由」。本文并非为清宫艺术审美的这种模式性辩护,而是希望通过对制度的探究深入了解这种艺术审美出现的原因及其传导作用。和清代政治一样,清宫艺术的品味也如同毛细管,通过帝国的制度运作,以极为细腻的方式渗透到全国各地,这种传导作用当然不仅只局限于宫廷内,而是对域内还是域外都有双向影响。因此清宫艺术的审美问题,就不再仅限于宫廷一隅,而是一个时代审美的大问题。
另外,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说,清代宫廷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创作环境,满、汉、蒙、回、藏等民族及西方国家的画家和工匠同时存在,势必在艺术创作上呈现出多元交融的状态;宫廷又与地方的工作室(民间作坊)有密切的联系,这些互动关系都值得考察拓展。
本文意图把清宫艺术的审美问题集中在最典型的绘画问题上,清代宫廷绘画风格的成因,除了外来因素以外,多民族文化元素的交融、宫廷与地方的互动因素、不同媒介的相互影响等问题都还未有系统性的总结。笔者将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史角度切入,对清宫绘画制度进行系统性梳理,并讨论清代宫廷艺术生产的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