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top

陈晗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人文学院

论文题目

版画的时空新构——17-18世纪苏州「整幅式版画」研究

本选题关注17-18世纪发生在苏州地区版画形制的巨大转折,即从书籍插图的大量制作走向更多地生产单张制作、销售的「整幅式版画」(single-sheet prints/一枚刷り)。本文所谓「整幅式」是为了强调以一个完整形式呈现的、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如画般」的版画作品。随形制而变的当然还有技法、题材和用途。这种类型的苏州版画多在三维空间中作为室内装饰使用,而非只是仪式功能。故本文将立足于版画媒介本身的特质,一方面重新反思过去关于「苏州版画」的热门议题;另一方面,本文希望集中把关注点落在一些未被学界讨论过的苏州地区版画作品个案之上,从单纯的「文图关系」分析转向更复杂的「空间与版刻图像」的关系之探析。版画不只是一种看见世界的方式,也是建构、再现世界的工具。虽然历史上也短暂出现过单张使用的「整幅式版画」,但都没有明清时的产量之大,题材之广,版画在明清时期成为最大众、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亦与人们对于岁时、节庆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本选题致力于揭示这一视觉文化、物质文化领域中的重大转折所呈现出的社会史面相。

第一章,将以苏州早期版画店(王君甫店、吕云台店)的图像生产为案例,讨论明末以来兴盛的「书籍插图」与苏州生产的整幅式版画构图、母题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将回溯17世纪之前的「整幅式版画」小史,以此理解苏州「整幅式版画」的前身与其新发展,关注苏州版画各类题材如何参与塑造时间、空间的问题。第三章将以两套「西厢记」主题版画为案例,讨论苏州「整幅式版画」中的「竖幅版画」如何融合传统与取法泰西,而新变又如何影响画面阅读的问题。第四章将以三件「金山图」版画为案例,探讨表现地景的苏州「整幅式版画」作为新题材,是怎样与政治中心和地方文化发生互动的。第五章将从《姑苏石湖仿西湖胜景》版画的产地争议切入,讨论表现地景的苏州「整幅式版画」作为新题材,对同时期日本长崎版画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尾声部分,本文想要指出,「整幅式版画」在17世纪之后成为东亚版画(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制作的主流,需要关注这种变化的社会意义以及苏州作为先行者的特殊地位。最后文章希望从媒介理论和版画研究方法论上出发,重新反思我们该如何讨论版画图像,如何认识版画本身的魅力和特点。

《姑苏石湖倣西湖胜景》,版画,69.7 x 51 cm,神户市立博物馆,神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