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top

何峰

海德堡大学(海德堡)
东亚艺术史研究所

论文题目

文物源流与纪念碑性:景德镇瓷器与德累斯顿策展人之于德意志古物学脉络

本论文探讨德意志古物学脉络内文物源流(Provenienz)与纪念碑性(Monumentalität)两概念之关联,以德累斯顿国立陶瓷馆(Porzellansammlung,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藏所谓中国纪念碑性瓷瓶(chinesische Monumentalvasen)为例,揭示该馆三代专业人士如何将中国传统美术品转化为德意志文化遗产。馆藏该类瓷瓶指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清康熙景德镇青花盖罐,通高逾一米,重逾五十公斤,体量为十八世纪初全球之最。其超凡材质彰显清初景德镇陶工精湛技艺,亦是其纪念性特质(monumental affordance)之本。此类器物之内,论文尤其关注一组十八件青花云龙莲纹盖罐。该组藏品上溯至1717年萨克森选帝侯以麾下龙骑兵一队600人换取普鲁士王室所藏151件大型景德镇瓷器。众口相传该组盖罐即欧陆收藏史驰名遐迩之「龙骑兵罐」(Dragonervasen)。该馆三百年来对此组盖罐极为珍视,竟至1982年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Stasi)竞斗,终致一件罚没盖罐列入德国文物保护法「国家珍贵文化财」(national wertvolles Kulturgut)名录。 「龙骑兵罐」这一称号何时产生、如何命名、何人定名?中华美术品如何成为德意志文化遗产?文物源流之层累叙述塑造器物之纪念碑性,一如代代相传河滨遗范、器不苦窳。十九世纪德累斯顿博物馆人耙梳各地档案、考据文物源流,继而推动这组瓷器融入德累斯顿集体记忆,进而将中华陶瓷研究由古物学传统范式发展为现代学术领域。文物源流新知催生了围绕跨文化器物(transcultural artifacts)之区域性话语。十九至二十世纪间,博物馆策展实践主导文物源流之阐释,塑造公众及学者如何认识所谓「纪念碑性」。博物馆人诠释文物源流、展示纪念碑性,亦是中国瓷器深植德国集体文化记忆之关键动能(agency),终使该器物列入「珍贵民族文化财」,确认为德意志民族文化认同之重器。

分析历史人物策展动能为阐释龙骑兵罐纪念碑性之法门。然则器物纪念性特质同样重要。该特质向行动者展示其选择性辨识之属性(selectively recognizable properties),包括其传奇源流故实、跨文化身分及超凡材质。纪念性特质这一分析概念阐明语境化之纪念碑性,同时依据博物馆人认知能力及知识结构,明确器物之动能。在德意志古物学脉络中,纪念碑性概念始于十九世纪初所谓哥廷根历史学派含蓄而易变之描述,进于二十世纪初由所谓维也纳美术史学派赋予明确而学科化之含义。所谓德累斯顿学派之中华陶瓷史学深植于由古物学向美术史之学科演进,以博物馆人所知所学贡献于有关纪念碑和记忆之理论研讨,预流于德语地区美术史作为人文学科之萌芽。本文为德累斯顿博物馆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美术史(Weltkunstgeschichte)范式之贡献正名,并由此检视以往德语东亚美术史学史盛行之柏林中心论。

七件所谓龙骑兵罐(Dragonervasen),德累斯顿国立艺术收藏之陶瓷馆,东亚陶瓷展厅。馆藏编号 PO 1014 (罐身) / PO 2064 (罐盖), PO 1010,PO 1011,PO 1017,PO 9130,PO 9172,PO 9448 (罐身)/ PO 1013(罐盖)。何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