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題目
本文以唐代鉛釉陶器為研究對象,廣泛搜集國內外各類性質遺跡出土的實物資料,結合其他遺址考古資料、歷史文獻,對其發展演變、流通與使用情況,以及技術傳播等核心問題進行綜合性研究。
首先,梳理了唐代生產鉛釉陶器的十餘座窯場的考古工作。重點選取了可以涵蓋大部分發展階段、發掘資料堪布最為充分的河南鞏義黃冶窯、陝西銅川黃堡窯為代表,結合紀年墓葬材料對窯址出土材料進行細緻再分期,尤其是盛唐部分可細化到開元和天寶時期。
其次,在對唐代鉛釉陶器生產階段性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胎釉分析、裝飾工藝、裝燒工藝、窯爐構建等方面入手,對窯業技術進行研究。並對國內不同窯場生產區域的擴張及技術傳播進行了梳理。在洛陽至長安的大傳播路線上,細化小模式的發展。關注到早期瓷土胎與陶土胎鉛釉陶器的生產發展的轉變。
最後對產品的國內外流通情況進行論述,並在海外發現的相關實物資料基礎上,分析國內與域外同類器生產技術的互動。首先傳統觀念需要重新界定,如所謂的「 新羅三彩」 無論從外形上或生產技術上都與唐三彩有較大的差別。另外,唐三彩和伊斯蘭地區的釉陶生產相互影響,並非簡單的單向模仿。另外,需重新審視九世紀中東青花陶器是獨立出現的這一觀點。